在中医里,一般将发病原因分为外因、内因和不内外因三种,而外感成为最常见的一种原因之一。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“故邪风之至,疾如风雨。故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肤,其次治筋脉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脏”的说法,也就是“善治者治外感”。在外感的各种邪气中,尤其以风邪为最甚。
在中医的世界里,去除风邪的药物也很多,但有没有祛风作用最强,被使用次数最多的中药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在中药世界里,防风堪称“祛风第一药”。药圣李时珍对防风做这样的解释:“防者御也,其功效疗风最要,故名。”
中医认为,防风味辛、甘,性微温;归膀胱、肝、脾经;具有祛风解表,胜湿止痛,止痉等功能;适用于外感表证,风疹瘙痒,风湿痹痛,破伤风等症。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防风在适应证方面的表现吧。
...
防风的第一标签是祛风解表,那么对于风邪引起的外感表证基本上是对路的。防风辛温发散,气味具有上升的特性,能够有效的起到辛散祛风解表的主要作用,与此同时,防风还具有胜湿止痛的作用,所以在一般的风证治疗中,防风几乎是首选药物,在《本草正义》中这样说道:“防风,通治一切风邪,故《本经》以‘主大风’三字为提纲”。
防风的祛风作用一流,在胜湿、去热方面也有一定作用,但在散寒领域却不怎么样,所以在治疗外感风寒、风湿、风热表证的时候,都可以配合使用防风。在治疗外感表证时,以风寒为主的,出现头痛身痛、恶风寒等症,可以配伍荆芥、羌活、独活等药同用,如荆防败毒散(羌活,独活,柴胡,前胡,枳壳,茯苓,防风,荆芥,桔梗,川芎各4.5克 甘草15克);若以风湿为主的,出现头痛如裹、身重肢痛等症,可以配伍羌活、藁本、川芎等药同用,如羌活胜湿汤(羌活、独活各6g,藁本、防风、炙甘草各3g,蔓荆子2g,川芎1.5g);若以风热为主的,出现发热恶风、咽痛口渴等症,可以与薄荷、蝉蜕、连翘等辛凉解表药同用。
在防风治疗表证的过程中,又有它的特殊之处。就是防风发散作用比较温和,对卫气不足,肌表不固,而感冒风邪的,用防风与黄芪、白术等益卫固表药组成“铁三角”,相反相成,祛邪而不伤正,固表而不留邪,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,比如大名鼎鼎的玉屏风散(防风6g、黄芪12g、白术12g)就是典型的代表。
...
既然防风的祛风作用非同一般,那对于风疹瘙痒等症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。防风这个药辛温发散,具有祛风止痒的作用,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,其中尤以风邪所致的瘾疹瘙痒尤为常用。防风以祛风见长,药性平和,风寒、风热所致的瘾疹瘙痒皆可使用。如果是风寒引起的瘾疹瘙痒,可与麻黄、白芷、苍耳子等药配伍使用,如消风散(当归、生地、防风、蝉蜕、知母、苦参、胡麻、荆芥、苍术、牛蒡子、石膏各3克,甘草、木通各1.5克);如果是风热者所致的瘾疹瘙痒,可与薄荷、蝉蜕、僵蚕等药配合使用;如果是湿热所导致的,可与土茯苓、白鲜皮、赤小豆等药同用;如果属于血虚风燥的,多与当归、地黄等药配合使用,如消风散;如果是兼里实热结的,可与大黄、芒硝、黄芩等药配合使用,如防风通圣散(防风6g,川芎6g,当归6g,芍药6g,大黄6g,薄荷叶6g,麻黄6g,连翘6g,芒硝6g,石膏12g,黄芩12g,桔梗12g,滑石20g,甘草10g,荆芥3g,白术3g,栀子3g)。
防风在祛风方面作用强大,在胜湿方面也同样强大。为什么说防风的作用是胜湿而不是祛湿,足可见防风在治理湿邪方面足够铁腕。防风在胜湿止痛方面作用优良,是常用的祛风湿、止痹痛的药材,对于风湿痹痛作用较好。若是风寒湿痹,肢节疼痛、筋脉挛急的患者,可配伍羌活、独活、桂枝、姜黄等祛风湿、止痹痛药联合运用,如蠲痹汤(羌活10克,独活10克, 桂心5克,秦艽10克,当归30克,川芎7克,炙甘草5克,海风藤20克,桑枝30克,乳香8克,木香 8克);如果是风寒湿邪郁而化热,关节红肿热痛,成为热痹的,也可与地龙、薏苡仁、乌梢蛇等药配合使用。
...
防风在治理风证方面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止痉,尤其是适用于破伤风证。也许有人会问,这止痉与祛风有什么关系吗?我们就来破伤风证来说吧,由于风毒内侵,贯于经络,从而引动内风而出现肌肉痉挛,四肢抽搐,项背强急,角弓反张等症,而这个时候的治疗需要平息内风以止痉,可用防风与天麻、天南星、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,如玉真散(天南星、防风、白芷、天麻、羌活、白附子各6g)。
当然,防风的作用还有很多,以后我们慢慢来探索这味祛风的圣药。但还有一些知识需要了解,就是防风在祛风的时候,一般是生用,如果用在止泻的时候一般炒用,在用作止血的时候一般炒炭用。当然,防风也有一些不适宜使用的情况,在《本草经疏》中明确指出,“诸病血虚痉急,头痛不因于风寒,溏泄不因于寒湿,二便秘涩,小儿脾虚发搐,慢惊慢脾风,气升作呕,火升发嗽,阴虚盗汗,阳虚自汗等病,法所同忌”,而在《得配本草》中也有“元气虚,病不因风湿者禁用”的论述。
祛风除湿,祛风法之一。是用祛风湿药治疗风湿之邪留滞经络、肌肉、关节等部位,出现游走性疼痛症状时的方法。常用羌活、独活、防风、秦艽、威灵仙、桑枝、五加皮等药。皮肤湿疹,过敏性皮炎患者大多由于禀性不耐,湿热内蕴,外感风邪,浸淫肌肤而成。由于风性疏泄走窦,湿性粘滞,热性易伤阳津,致使血燥肌肤失养,瘙痒不已。
1.甘草附子汤
规范名:四物附子汤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七)。
出处:《伤寒论》(汉•张仲景)
处方:甘草6克(炙),附子12克(炮,去皮,破),白术6克,桂枝12克(去皮)。
主治:温经散寒,祛风除湿。治风湿相搏,骨节疼烦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则痛剧,汗出短气,小便不利,恶风不欲去衣,或身微肿。
用法用量:上四味,以水1.2升,煮取600毫升,去滓。温服200毫升,一日三次。初服得微汗则解。
2.白术附子汤
出处:《金匮要略》卷上
处方:白术6克,附子10克(炮,去皮),甘草3克(炙),生姜4.5克,(切)大枣6?.
主治:祛风除湿。风湿相搏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不呕不渴,脉浮虚而涩,大便坚,小便自利者。
用法用量:上五味,以水1.2升,煮取400毫升,去滓,分三次温服。一服觉身痹半日许,再服、三服都尽。其人如冒状,勿怪。
3.擦疥散
出处:《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》
处方:芜荑1两,大风子仁5钱,枯矾1两2钱,蛇床子1两,川椒5钱,雄黄5钱,硫黄5钱,核桃仁(另捣成泥)16两。
炮制:计8味,除核桃仁外,共研为细粉,过罗,每5两2钱细粉兑樟脑2两,轻粉2两,研细,混合均匀,用方内核桃仁捣泥为丸,重2钱。
主治:祛风除湿止痒。主治风湿疥癣,瘙痒不休。
用法用量:每用1丸,擦患处。
4.风湿六合汤
出处:《医垒元戎》
处方:当归(酒浸,炒),川芎,白芍药,熟地黄(酒洒蒸)各30克,防风,制苍术各21克。
炮制:上为粗末。
主治:养血活血,祛风除湿。主治妊娠外感风湿,肢节烦疼,身热头痛,脉浮。
用法用量:每次9~15克,水煎服。
5.附子酒
出处:《千金》卷八
处方:大附子1枚(重2两者,亦云2枚)。
主治:祛风除湿,温经络散寒邪。主治大风,冷痰癖,胀满,诸痹。
用法用量:以酒5升渍之,春5日。每服1合,1日2次。以痹为度。
6.槐皮膏
出处: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六引《小品方》
处方:槐皮150克,甘草、当归、白芷各60克,陈豉、桃仁各50粒(去皮),赤小豆70克。
炮制:上七味,锉碎,以猪脂1.2升煎,候白芷黄,膏成,去滓。
主治:祛风除湿,活血解毒。治肛门痒痛,痔疮。
用法用量:涂患处,日用三次。
7.加减全虫汤
出处:《外伤科学》
处方:淡全蝎2钱,皂角刺4钱,苦参3钱,白鲜皮5钱,刺蒺藜5钱,枳壳3钱,威灵仙5钱,防风1钱5分,黄柏3钱。
主治:祛风除湿。主治顽固性湿疹,神经性皮炎,银屑病等。
用法用量:水煎服。
8.白疕二号方
出处:《朱仁康临床经验集》
处方:土茯苓30g,忍冬藤9g,生甘草6g,板蓝根15g,威灵仙15g,山豆根9g,草河车15g,白鲜皮15g。
主治:清热解毒,祛风除湿。主牛皮癣早期。
名家论述土茯苓、白鲜皮、威灵仙祛风除湿;板蓝根、山豆根、草河车、忍冬藤、生甘草清热解毒。
9.椒艾汤
出处:《杨氏家藏方》卷十二
处方:石菖蒲30克(锉),川椒7.5克,艾叶7.5克(锉),葱白7握。
主治:祛风除湿止痒。治遍身生疮疥,或下部湿痒,脚气等。
用法用量:上药用水1.8升,煎数沸,淋洗。
10.桂枝附子汤
出处:《伤寒论》(汉•张仲景)
处方:桂枝12克(去皮)附子15克(炮,去皮)生姜9克(切)大枣12枚(擘)甘草6克(炙)
主治:祛风除湿,温经散寒。治伤寒八九日,风湿相搏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不呕不渴,脉浮虚而涩者。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、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成者。
用法用量:上药五味,以水1800毫升,煮取600毫升,去滓,分三次温服。
备注:方中桂枝散风寒,通经络,附子祛风除湿,温经散寒,二药相配,散风寒湿邪而止痹痛;生姜、大枣调和营卫,甘草补脾和中。五味合用,共奏祛风除湿,媪经散寒之功。